您的位置:名家访谈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名家访谈 >> 内容
李铎:书法大家的别样人生(图)
日期:2016/01/18 19:10:32 | 类别:1 | 来源:[原创] 中国书画导航网 | 字体: T | T | T
[提要]  师父们在画室画瓷器,他就凑到跟前看。师傅们不让看,动不动找个理由把他支开。这在旧社会叫“三步留一步,免得徒弟打师父”。青槐想:我不能老干粗活重活,我得学点本事啊!于是,等别人都睡下后,青槐就偷偷溜进画室描画。有天晚上,青槐正聚精会神地描着

  李铎,著名书法大家,号青槐,字仕龙,汉族,1930年4月19日生,湖南省醴陵市新阳乡易家渡人。毕业于信阳步兵学校,大专学历,研究馆员。现任军事博物馆研究馆员,解放军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解放军书法创作院院长。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文联委员、第三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第四、五、六届中国书协顾问、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理事等职,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

李铎幼时叫李青槐。青槐念过4年私塾。最后一年时,县里边下来个督学先生,长袍马褂,拄着文明棍。当时,反对私塾,提倡新学。督学先生就把读私塾的十几个孩子收拢起来,成立青泥湾第一国民小学。青槐开始读一年级。

上小学二年级时,青槐转到10多里地以外的新阳乡小学读书。


 

上高小时,青槐离开家,到20里开外的宁福小学上学。读了一年多,日本鬼子骑着马杀过来了。老百姓慌不择路逃到山里避难。晚上,青槐和伙伴们爬到山顶看,村里篝火通红。小日本无恶不作,经常身上什么都不穿,腰上系个白布条,抓住妇女就强奸……这么祸害了一年多,青槐没有学上了。1945年春天,日本鬼子跑了,投降了。村民摸回家一看,家徒四壁,房顶给掀了,谷仓里的粮食没了,连田里的青苗也都叫日本人的马给啃光了。

日子还要过,那就开始种田。可父亲看着青槐就叹气。青伢子读了好几年书,干农活比村里伢子差远哩!指望他靠种田谋生,恐怕不行。伢子在家吃闲饭也不是个事,父亲就托一位乡亲,推荐青槐到45里山路外的醴陵中和瓷厂当学徒。

瓷厂老板60多岁,娶了个16岁的小老婆,生了个孩子。青槐去了以后,打水扫地,给孩子洗尿片子。此外,小青槐还要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把割来的藤子捆成一捆,到河边吊上石头浸到水里,到了晚上再把它捞上来。他天天早出晚归,不到夜里12点睡不了觉。

青槐打小就喜欢写字画画。刚来时,师父们在画室画瓷器,他就凑到跟前看。师傅们不让看,动不动找个理由把他支开。这在旧社会叫“三步留一步,免得徒弟打师父”。青槐想:我不能老干粗活重活,我得学点本事啊!于是,等别人都睡下后,青槐就偷偷溜进画室描画。有天晚上,青槐正聚精会神地描着画,偶然间觉得耳旁有人出气,回头一看,妈呀!老板就在跟前。出人意料,老板没发脾气,拍拍青槐的肩膀就走了。第二天,老板找到青槐说:“我看你对这个书画懂点门道,从明天起,你和师傅们一个样,上案吧!”上案就等于从徒弟变成师傅,不用干下等活了,可青槐并不高兴。

转眼端午节到了,青槐跟老板请假,想回去看看家人。老板对青槐的印象颇好,临走时送给青槐大小共20个青花瓷碗。其实青槐回家看父母是假,逃走是真。他不想回来了,怎么说,读了4年私塾,一年多高小,好歹也算个识文断字的人吧,给老板当牛作马,青槐觉得憋屈。这活不能干!

到家,父母得知青槐的想法后犯了愁:你不回厂子怎么办啊?青槐说要上学。父亲没吭声,意思是咱家哪有钱供你读书啊!过了个把礼拜,瓷器厂的老板派人来抓人。

来人对李家提出3个条件:第一你去当壮丁就可以不回去;第二你继续上学也可以不回去,他们知道李家交不起学费;第三条路呢,你赔我一年半的饭钱。太霸道了,青槐的父亲气得一跺脚,说:我们上学!把来人打发走了。

青槐只读了一年高小,后补习了3个月,才拿到一个相当于高小毕业成绩的证明,可代替文凭去参加考试。一考,青槐被湘东中学录取了。

上中学得3年。李家把稻田卖了两亩,换来第一学期要交的谷子。青槐和父亲用小木推车将谷子送往学校。

上完一个学期,第二学期再卖田不行了,你把田卖光以后吃什么啊?只有借。青槐的父亲跑到地主家借高利贷,筹到了学费。到第二年上学,又要交14担半谷子,李家实在是凑不了那么多,愁死了。那个时候,乡下能上中学的凤毛麟角,像中举似的。得知青槐上不了学,有几户稍殷实些的李姓乡亲,你一斗、我一箩、他半担,又凑了7担半谷子。没过多久,解放军从江西打过来,醴陵一带解放了。当时,很多师生对解放军不了解,各回各家,学校秩序整个就乱了。

在湘东中学念书,青槐寄宿在他姑姑家。有一天,他在学校门口看到一幅第四野战军中南军政大学湖南分校招生的大标语。青槐扫了一眼招生简章,除了学历,其他条件他都符合。人家要高中毕业或肄业,青槐初中都没毕业,他心里直打鼓:这么好的机会参加不上,不甘心啊!

明明条件不够还想报考,青槐怕别人笑话,思来想去,就想改个名字,如果考取了就考取了,如果考取不了别人也不知道那个人是谁,不会留下什么话把。当时有富家子弟讥讽他们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他连夜翻字典,一翻就翻到一个“铎”字。他一看这字有唤醒民众之意,读起来也好听;字体繁,写起来一定好看。那就叫李铎吧。

考试之前,青槐鼓起勇气找了招生的解放军,把母亲无钱治病、他卖身当学徒、家里卖田送他上学等等的事全给讲了一遍。解放军对穷苦人抱有天然的同情心,招生的人就问他:你有什么特长?最喜欢干什么?李铎说,我喜欢写字,画画。招生的说,你写几个字看看。青槐拿起钢笔,刷刷刷地写了一段话。招生的说,这样吧,你把你的名字写上,我好记住你。青槐第一次白纸黑字签上“李铎”这个大名。

考完的第二天看榜,李铎早上5点钟就起床了。外面下着毛毛细雨,他打赤脚往外跑,到湘东中学门口,看榜的人已经站得里三层外三层。李铎钻进去在榜上找自个名字,哎哟妈呀,真有他李铎的大名!他一蹦老高:我考取了!这回,他不愁上不成学了,不愁上学没有钱了。招生的说了,解放军带走以后不会收学费的,供吃供穿。

李铎父亲闻知儿子考上军政大学的消息,跑到城里来,坚决不让儿子参军。李铎上学已交了7担半谷子,才读了5担谷子,还剩两担半谷子。谁知李铎早在父亲来之前,就到学校教务处退得两块半银元。当时1担谷子是1块银元。[NextPage]

父亲大发脾气:我辛辛苦苦养大你,让你读书你就这个样子?我养家糊口容易吗?我借高利贷容易吗?李铎据理力争:你阻拦我,我今后怎么办啊?这学期念完,下学期、下下学期的谷子到哪里去借啊?他把两块半银元掏出来,说:爷老子(当地对父亲的称呼),我肯定要走的!你把这两块半银元带回去,等我将来挣了钱,我还会加倍地寄回家里。

生米煮成熟饭,李铎的父亲也没啥办法,只得叮咛儿子:那就去吧,但是出门在外也不能空着手啊!遇到么子事手里有点钱,你就多一条活路,这个钱你拿着。父子俩坐在桌子两端,把银元推来推去,谁也不肯拿这个钱。60多年后,李铎老先生说到此处,热泪盈眶,哽咽不已。

父亲最后坚决地说:这样吧,两块半银元,你拿一块当盘缠,那一块半我回家交给你妈妈。怕父亲伤心,李铎只得听命。后来,这一块银元李铎一直随身带着。什么时候想念父母,他就掏出银元看看。

1949年,在中南军政大学经过半年的速成培训,李铎以优异的成绩结业,被分配到第41军122师364团2营8连。随即,他跟随部队到广东肇庆一带剿匪和护路。大山深处,土匪一窝一窝地藏在山洞里。

剿匪很艰苦,也很危险。有次巡逻完回来,他们正坐在院子里乘凉,不知从哪打来的一阵黑枪,一颗子弹从老班长的小腹穿了过去。李铎和战友们七手八脚把老班长往医院抬。血都往肚子里面流,老班长感觉到自己不行了,对指导员说:“给我娘捎句话,就说我牺牲在战场上。”有一回,他们乘船沿东江而上追匪。船在江心走,突然,土匪从对岸冒出来,瞄准他们就开枪。一颗子弹“嗖”地飞过来,将一名女同志的踝骨打穿了。她疼得“哇哇”乱叫。李铎赶紧捂住她的嘴巴,说:“你不能叫,我们马上给你止血。”这些情景,至今让李铎记忆犹新。

剿完匪,打完南澳岛的仗,由于表现突出,李铎从团部调到师部,又调到惠州军部,接着顺利地入党提干了。

没多久,中央军委下来通知,要41军选派5个人到信阳步兵学校深造。李铎被选中。入校后,李铎拼了命地学习。各学员连每星期要出一期黑板报,放营院展览。每次评比,李铎出的黑板报都能拿第一。领导很满意,给他立了个三等功。

当时按苏联的制度培养优等生,全部功课都是5分就可以挑选工作单位。李铎的问题出在体育项目上。他身材矮小,苏式的木马那么老粗老长,他3年都没跳过去。毕业考试到了,李铎其他功课都是5分,独有体育只得了个4分。他不能评为优等生了,从哪个部队来回哪去。可没两天,领导找李铎谈话:组织上决定让你留校当教员。

过了大概两年多,机会来了: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建起来了,光有房子没有人,要从全军调两千多名官兵。上级通知明确规定了一系列条件:第一,年龄不超过30岁,那时李铎29岁;学过社会发展史、唯物史观等5本书,他正规学过两次;个头不低于一米六,他刚合适;会说普通话,李铎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干部部门对照一下李铎的情况,条条都符合,便征求意见,李铎说我做梦都想到北京。

从各大军区选调来的2000多人云集军事博物馆,俊男靓女,蔚为壮观。有进机关抓管理的,有负责展览和文物的,还有一部分人做解说工作。李铎普通话说得比较好,就分在解说大队。

解说大队下面还有中队,李铎当班长,从济南军区选来的山东姑娘李长华当副班长。李长华济南口音重,李铎时常帮她矫正发音。李长华有些课堂笔记记不下来,李铎就给她当教员。有一天,李铎正在宿舍外洗衣服,有人喊他接电话。等他接完电话回来,衣服和脸盆不见了。一问,原来是李长华给他端去洗了。还有一天中午,李铎刚躺到被子上,觉得身子底下硌得慌,一摸是一个苹果。李铎直截了当问李长华:我发现一个宝贝,不知道是谁放的?她未置可否。像这样零碎的事情时有发生,李铎就多了一份感动。

1961年春天,李铎和李长华结婚了。两张单人床拼在一起,他的被子和她的被子摞在一起,就算成家了。那时工资很低,每次发工资以后,小夫妻俩把钱都摊在床上,然后找一张纸,写上柴米油盐需要多少钱,牙膏肥皂需要多少钱,党费需要多少钱,把这些必需开支留够后,剩下的给他湖南老家寄一份,给她山东老家寄一份,反正钱总不够用,一到月底就跟同事借钱或者到财务科预支工资。

李铎5岁读私塾,天天练毛笔字,有扎实的童子功。到北京后,见的世面多了,接触面广了,在哪儿都能看到一流的书法作品,感觉自个掉进了书法的海洋。常常是别人参观名胜古迹,他呢,四处临摹牌匾石碑。一次,参观十三陵水库,坝上好大好高一个碑,碑面刻着郭沫若写的铭文。李铎边看边品味,哎呀,这文也好,字也好,真个是宝贝。然后,他就挪不动步子了,拿出纸笔细细临摹,一直到夕阳西下,夜风萧萧。

游览颐和园,“颐和园”那三个字让李铎琢磨半天;参观北海,他又被北海的牌匾给迷住了;进了故宫,我的个天喽,里面那些手书真迹更是让他一步三叹,流连忘返。故宫珍宝馆、绘画馆、瓷器馆等馆标都是郭沫若题写的,看来看去,李铎对郭沫若的字愈加喜爱,觉得那字真个是气韵轩昂、气度不凡。

往后,李铎的工作经过几次调动,到办公室当秘书,后被任命为编研处研究员、研究馆员。

做秘书工作时,闲暇时光稍稍充裕,李铎内心对于书法的热爱又开始活泛起来。没啥钱买纸和笔墨,李铎就走到哪写到哪,用手指在大腿上比划,在空气中写。夜里睡不着,他起来蹲在厕所里,用毛笔蘸点水在水磨石墙上写。他和家人到海边玩,他利用海水有节奏的起落,就用树枝在沙滩上写……

有一次,李铎寻旧报纸引火烧饭。他一抬头看见墙上贴着一张熏黑的报纸,报纸上有一块肥皂盒大小的地方,刊登着郭沫若的书法作品,那文尾的署名有一种特殊的味道。李铎如获至宝,把报纸从墙上揭下来,再把登郭老字的这块剪下来,用水洗净,晾干。这块小小墨宝,让李铎研习临摹了很久。

以前嘛,李铎照着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认真练过一阵子。可自从被郭沫若的书法迷住后,他就集中时间专攻郭体。那会,李铎常到荣宝斋去参观临摹,因为那里挂着不少郭沫若的真迹。

时间一长,李铎结识了荣宝斋的一个副老总王士之,还认识了一个孙组长。一来二去,彼此成了朋友。王副总经理和孙组长都是热心人,时常拿出他们收藏的一些名家墨宝让李铎观摩学习。慢慢地,在现场看不满足了,李铎就想拿回家来研究。王士之是个惜才之人,他借给李铎一幅郭沫若的代表作。为了临摹得更准确,李铎买了一种很薄的纸,制作了一个拷贝箱。什么拷贝箱?就是把一个方凳子翻过来四脚朝天,然后从外面拣回一块玻璃放在上面,再把郭沫若的字放在玻璃上面,然后再放一张半透明临摹纸,最下面的台灯拧开以后,薄纸上的字迹清清楚楚。[NextPage]


这么下功夫还能不成事?李铎的书艺不断精进。有一天,《解放军画报》的一个年轻编辑来军博办事,到办公室找秘书接洽,见李铎正在给别人开介绍信,就在旁边看。李铎的一手毛笔字写得龙飞凤舞,好不潇洒。该编辑赞赏地说:你给我们写写标题行不行啊?堂堂的《解放军画报》让他写标题,他求之不得呢!于是赶快表态说,可以啊!从这起,他开始给《解放军画报》写标题,每期最少写一条,多则两三条。浙江有个地方建起一个大水库,名叫梅垄水库,当地领导就写信给《解放军画报》,要写标题的那个人(那时作者都不署名)给他们题写库名。信转到李铎手上。大坝上的每一个字要做好几丈高,这可是展示才华的大好机会啊!李铎乐此不疲,复写了好几遍,选自己最满意的一幅给寄去了。

梅垄水库剪彩那天是人山人海,很多人都被“梅垄水库”那几个熠熠生辉的大字所吸引,都在打听这字是谁写的。不久,梅垄水库附近的公社又搞了一个水库,领导说我们还请这个人题写库名。信又转来了,李铎当然义不容辞,又高高兴兴写好给寄走了。连续两次为水库题名,李铎在江浙一带广为人知。

早年,北京市铁路局有一个郎局长,喜欢写字画画,常到李铎办公室溜达。有一天,他抱来一本大册页,提出一个要求:毛主席发表的27首诗,你用郭沫若体,一首一首写到册页上去。李铎很认真地完成了朋友之托。有的书画家去了郎局长家以后,他就把那个册页端出来,说我给你拿个宝贝,看一看是谁写的。那些人一看是郭沫若的字,惊奇万分:你在哪里搞到的?太有价值了!以后郎局长逢人便说,李铎是郭沫若第二,已经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啦!

1976年打倒“四人帮”,郭沫若写了一首词《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荣宝斋这个时候就想出一张挂历,他们的设计是这样的:上面是郭沫若的这首词,中间是一幅《三打白骨精》的画,底下是日历。这个挂历可不得了,发行不是一万两万,而是几百万份,全国各个地方都有。王士之就请李铎用郭沫若体书写郭沫若的词。郭老的这首词李铎写得得心应手、大气磅礴,一经面世,顿起波澜。从此,李铎在全国名声大噪。

到这个程度时,李铎就有一个想法:我学郭沫若仅仅是一个阶段,如果这一辈子就写郭沫若体,即使我写得再好也超不过他。

李铎总结出研习书法的四字箴言:临、立、变、创。临帖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临摹别人的东西,叫做真临,就是要一笔一画地临,要边临边悟,边悟边记。由“临”到“立”,是一个坎,就是离开郭沫若体,去走另外一条路。当时他很苦恼。用什么方法立呢?李铎当时想的就是将魏碑隶书的笔法,掺到行书里面去。作品一出来受到很多人非议,一些朋友劝他:老李,你别改了,大家很喜欢你写的郭沫若体,你写郭体就行了。李铎不听,一定要跳出郭沫若体,发展一个新的方向。他宁愿一时写不好,也要不断摸索前进。

接下来,他进入了再学习的阶段。李铎买了很多帖,看见谁写东西好,总要认真揣摩。

北京北海公园里边有座古时的房子,叫三希堂,所有的墙上都是碑,里面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李铎知道这个三希堂后,一早背着一壶水一包饼干,就进去了。在那些碑帖前,李铎目不转睛,边看边描。下午5点多钟,公园要关门了,门口有个女的大声喊里边有人没有?李铎这才反应过来,周围早已空无一人。亏得那个女的嗓门大,否则李铎就要被关上一宿。

坐到公共汽车上,李铎感触颇深,吟诗一首:“雨霁春山碧,凌风紫燕飞。三希堂上客,日暮不知归。”

李铎是什么时候改变了自己的风格呢?大概是1986年到1987年之间。以签名为例,最初是写简化字,后来写繁体;刚开始铎字最后一笔是竖着拉下来的,后来就横过来了。以后差不多每10年变一次。李铎说,书法这个东西更不能墨守成规。原来觉得好的,现在觉得不好了,不好就变,变了以后觉得又不好了,再变。李铎长期观摩各类书法,参观各类展览,到处吸收营养,就像蜜蜂采蜜一样,不仅在一朵花上采蜜,而且在千百朵花上采蜜,采过来为我所用。最后他写出来的东西既不是帖上的东西,还不像某一个人的,就是把各方面的优点综合在一起,自己去进行的一种再创造。

“以魏隶入行,独创出古拙沉雄、苍劲挺拔、雍容大度而又舒展流畅的书法风格——李铎的作品于平淡朴素中见俊美,于端庄凝重中显功力,气度不凡,雅俗共赏。”这是行家对他的评价。

一旦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以后,李铎的书艺便如入无人之境,挥洒自如,纵横驰骋。

1982年2月,李铎偕夫人荣归故里。在株洲他只能住一个晚上,好多人围着他求字。一个叫朱汉卿的县长闻讯拿来杜甫的诗《次空灵岸》,请他写一幅大字,准备将其雕刻在空灵岸上。空灵岸就是湘江边上的一个悬崖,有十几米高,30多米长,上面盖了一个大庙,有千年历史。最是难拒故乡情。李铎说,我写一张六尺整张的,你们拿去放大。李铎一笔在手,激情在胸,脑子里边没有一点郭沫若的影子了,也没有其他的一个固定文本的影子了,写什么样就什么样,就是写漏了字写错了字也不管了,随心所欲,恣意汪洋,挥洒自如,一气呵成。

围观者掌声如潮,师法者心满意足。后来,由杜甫作、李铎书,高6.4米,宽21.8米的《次空灵岸》巨作,果然高悬于空灵岸悬崖之上,脚下是滔滔湘江,成为当地极负盛名的一景。

李铎说:有压力不一定不能写好,但是一定情况下,很急促的情景,很放松的心情,哗哗哗一挥而就,可能就出精品。

90年代,中南海请李铎写一张大字,内容是一首毛主席的诗。李铎到中南海一看,那个纸很大,偌大的一张桌子上都铺满了;那个字很多,有100多个。 李铎个小,胳膊没那么长,坐下来写不行,站起来够不到写第一个字的地方。他就让几个战士配合,向上拉纸,向下拉纸,向左再向右拉纸。他写一个字,瞄一瞄线路,有点像丁俊晖打台球,看准了球路才下手。这幅字李铎十分满意。

新疆吐鲁番有个火焰山,四围都是黄沙。驻军给李铎写了一封信,请他书写“火焰山”三个字。李铎对边防部队的要求一向有求必应,很快写好给他们寄去了。当地的同志将“火焰山”刻在一块大石头上,让此处成为人们观赏火焰山、也是照相的最佳地点。2000年,李铎随军博赴大西北慰问团到了新疆。在火焰山下,维族男女青年翩翩起舞,还有一些长者吹喇叭打鼓,欢迎远方来客。陪同人员介绍说,“火焰山”3个字就是这位书法家写的,他叫李铎。维族同胞的心情更不一样了,马上给李铎戴上新疆小花帽,围着他跳啊唱啊。一位维族干部对李铎说,你这三个字嘛,写得好嘛,我看这三个字就像火焰山一样在燃烧嘛,奔腾向上嘛!给我们的旅游事业作出贡献了嘛![NextPage]


现在,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军委办公大楼,几乎所有重要场所,都悬挂着李铎的作品;大漠边关、高山哨所、海防一线,到处有他留下的墨宝。他的大作还漂洋过海,成为国家赠送外国元首的礼品。

毫无疑问,李铎成为与沈鹏、欧阳中石齐名的当代书坛最具影响力的三大书家。

早在80年代就有人称李铎为大师,他从那时就反对,一直反对到现在。2010年7月,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亲笔为《李铎图片集》出版题写的序言中称:“60载军旅生涯、70年艺术春秋、80岁人生历程——李铎先生是我敬重的长者和著名的书法大家。”

李铎,仍在不断进取。我们今年春节期间采访时,他正用一下午时间研读他的一位年轻弟子的书法作品集。这就是一位用70年创作实践继承创新、弘扬民族审美思想、建立自己的书法理论体系、为社会各界共识共知的艺术大家的风范。(高明 万绿 晓伟 碧刚   照片由原瑞伦、孙维河摄




责任编辑:美如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文章内容均为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书画导网的立场,更不代表中国书画导航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条:陶阳波:用翰墨铸就的至高... 下一条:鄢福初:文艺界要有正大气象...
→相关文章

·老广札记:学画点滴   
·范迪安:千篇一律的美,不叫美!   
·张立辰——传统文人画现代性和学院型演化的范例   
·孙晓云: 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高伟:胸次磊落有大志 落笔画虎独占鳌   
·启功:学书法为什么要临帖   
·尹呈忠:乔十光先生为从事艺术的我们树立了榜样   
·郑铁峰:傍窥尺犊,俯习寸阴   
·姜乃军:心像在胸,放笔直书   
·李海涛:不只寸土必争,更要寸海必争   
→相关评论   ( 共0条评论,仅显示最新6条 )

<-验证码
  您的ip:3.144.205.*
更多 书画新闻

逸笔揽胜——陈刚山水画...

陈刚,山东济南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传统文化促进会艺术传承与创新委员会委员、北京...[详细]
  • 解读中国当代美术家徐亮作品
  • 解析中国当代王阔海先生的诗书画
  • 21世纪中国文化艺术人才陈治清作品赏析
  • 排行
  • 推荐

推荐排行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业务联盟   ● 地方分站   ● 商业合作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9.jpg书画导航网版权所有Copyright 2012-2014 Takungpao All Rights Reserved 2.gif  

ICP经营许可证号:京ICP备/12044071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407号  12.jpg21974845  总编邮箱:daohang68@126.com 法律顾问:北京市普贤律师事务所    

特别提示:本网文章及图片均属原创或转载公开报道,凡因转载信息及图片造成的损失,本网均不承担责任。如有关文章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在发表后30日内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