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析中国当代书法家田登辉作品(组图)
玉山|文
田辉,笔名田登辉,号腾辉阁主。1968年生,江苏盱眙县人,现居北京。1991年毕业于南京政治学院哲学系政工专业。书法师从著名书法家武中奇之弟子凌文铨教授。自幼酷爱书法,百采众长,自成一体。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务院国宾礼特供书画艺术家,中央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文化部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特聘顾问,中国书画导航网高级书法家,北京国尊书画院院长。

书法作品经国务院国宾礼专家评审委员会认定为“中国国礼作品”,并聘为“国务院国宾礼特供书画艺术家”,作品被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所收藏。
曾多次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重要展览并获奖,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杂志作深度报道。
作品先后入编《中国当代书画家墨迹典藏》《人民艺术》等,并在常州刘海粟美术馆,南京博艺阁画廊,山东青州艺海美术馆举办个人书法展。 多次应邀出访马来西亚、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进行书艺交流活动。
作品豪迈大气,线条挺拔,刚柔相济,深得中外藏家喜爱。

中国书法一个最大的特色是因袭传承。这注定了中国书法的规范程式和固定的技法。因此,中国书法传承容易,而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创新就非常困难。甚至有一种书法一无创新的观点。
但书法真的再没有创新的价值了吗?石涛的名言:笔墨当随时代。纵然王羲之、王献之、欧颜柳赵、苏黄米蔡有着尚韵、尚法、尚意的时代特征,那么今天,我们的书法艺术是否就裹足不前,只能师古追古?

其实,在书法法度极其完备的今天,书法仍然有创新的必要和价值,但由于前人的书法太过辉煌,加之书法历史规范的厚重,以至于我们难以获得创新的契机,或者说,我们的书法创新很难找到新意,这正是书法历经千年后所遇到的发展瓶颈。

每个时代总有一些杰出的书家能够破茧化蝶,在完备的法度下找到一条人迹罕至的途径,引领时代的书法潮流。当代书法家田辉在书法创新方面可谓独树一帜。
田辉的书法奇特而奇异,既绍继了深厚的书法传统,又能别开生面,创作出风格迥异、匪夷所思的书法风格。但这种创意,在不少书家观念里会相当排斥。因为与传统书法的审美风格有着很大的差别,这样的书法还是书法吗?这样奇异的书写是否具有书法的价值?这个问题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很难有统一的看法。但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才是对中国书法发展突出的贡献。

田辉的书法,我们将之暂且归类于行草书。其书奇崛稚拙,古朴精严,结体中宫力守,字体凝聚,点画紧凑收束,笔法齿错奇特怪异,亦秾亦纤,浓厚时笔苍墨润,纤细时牵丝如网,纠缠纵横,挺劲含蓄。笔墨波诡云谲,八面出锋,有以画代写的风格。笔画少流利劲爽,多顿挫淹留,但又不失劲疾隽永,笔画厚重边缘以中锋使转呈锯齿状,瘦劲峭奇,清健不屈,如万岁枯藤,怪石嵯峨,得天地之神秀,金石气颇浓,令人如瞻奇观。

书写此书,需极深的笔墨功力,且用笔极为节制,酣畅而不能,劲疾而失顿挫之形,处处以淹留之笔,极难掌控。
孙过庭《书谱》就笔墨淹留做过精彩论述:“至有未悟淹留,偏追劲疾;不能迅速,翻效迟重。夫劲速者,超逸之机,迟留者,赏会之致。将反其速,行臻会美之方;专溺于迟,终爽绝伦之妙。能速不速,所谓淹留;因迟就迟,讵名赏会!非其心闲手敏,难以兼通者焉。”
大体意思是说,有些人不懂得行笔的淹留,便片面追求劲疾;或者挥运不能迅速,又故意效法迟重。能速不速,叫作淹留,行笔迟钝再一味追求缓慢,不能称得上赏心会意。如果行笔不是心境安闲与手法娴熟,那是难以做到迟速兼施、两相适宜的。

田辉的书法需要极强的驾驭淹留的空间尺寸,不仅如此,其书法布局奇特森秀,险绝奇纵,如稍有疏忽变成败笔,可见其书法难度之大。
尽管田辉的书法难写,也不符合传统的审美取向,但其独特的风格的确令人有种“一洗凡马万古空”的震撼。

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评论委员会委员马相武先生认为田登辉的书法“以其极为吸引眼球的视觉艺术效果而独树一帜:苍健雄劲,气势磅礴,金石古意,老辣逾矩,生命勃发。由此构成他的独特书法造型形象和奇崛遒劲的艺术风格。”或许是对田辉书法至为中肯的评价。
原中央党校魏同悟教授,对田辉的书法有着精彩的评价,他说:“ 楷体行书融韵美,自成一体立新风。布局疏朗和合畅,古朴清纯笔势雄。齿错生奇筋骨毅,神魂毅然世人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