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尼克.诺特的《义贼鲍伯》,还是皮尔斯.布鲁斯南的《天罗地网》,关于艺术盗窃的影片只在乎带给观众过程的享受,完全不顾及案件后果。原因可能是艺术品是沉默的个体,它们无法说出自己的经历,以及被盗后的用途,于是只能用演员的表演来推动票房。近日,瑞士失窃4幅名画再次把我们的注意力拉回艺术盗窃案上,为何会发生此类案件,谁又是幕后的推手? 窃贼并非全都聪明 一般来说,最有价值的艺术品经常是被藏家收藏,再也不转手卖出,当窃贼光顾的时候会被抓获。因为不像布鲁斯南那般幸运,窃贼就瞄准了警戒较低的公共场所。坦率地说,很多案件中的窃贼并不聪明。一个名叫奥克塔夫.达拉谟的荷兰人在2004年被捕入狱,因为他两年前闯入阿姆斯特丹的凡高博物馆盗走了两幅画。他与一名同伙不费吹灰之力就闯入了博物馆,但他们留下的烂摊子让调查人员很快找上了门。警方在梯子、绳子、衣服、帽子中找到了大量可供提取DNA的证据。 近日,3名蒙面持枪劫匪在苏黎世布尔勒收藏展览馆抢走了著名画家保罗.塞尚的《穿红背心的男孩》、埃德加.德加的《卢多维克.勒皮克和他的女儿》、文森特.凡高的《正在开花的栗树枝》和克劳德.莫奈的《在维特尼的罂粟花田》,4幅传世名作总价值1.13亿欧元,可能是迄今为止欧洲最大的艺术品抢劫案。尽管一名窃贼挥舞着手枪,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不是最聪明的抢劫,因为他们没有抢走展览馆最贵重的作品,只是抢走了在同一房间的这四幅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