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名家访谈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名家访谈 >> 内容
刘玉来:书法的实用与艺术论(下)
日期:2014/05/02 08:10:00 | 类别:1 | 来源:[原创] 中国书画导航网 | 字体: T | T | T
[提要]  

我们通过以上分析大概可以了解到书法艺术与实用性毛笔字之间的关系,那就是毛笔字艺术性与实用性虽然基本是并驾齐驱的,但艺术性一直具有独立的意义,这就是虽然毛笔字如今失去了实用价值,但依然可以继续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而千古不朽。我们通过历史留存下来的书论可以了解到,在汉魏晋时代书法即已经十分强调艺术性了。在浩如烟海的历代书法理论著述中,书法得到了精微细腻且广博的研究,以致于今天我们在涉足其间时常会感到没什么可以再说的了,再说就有重复的感觉。

    书法在近当代也得到了许多学者的重视及研究,这个时期研究的特点是大多运用西方理论来诠释书法,至于书法应该如何沿着自己的发展道路继往开来,至今尚没有一个合理的说法。历史上理论著述大都围绕着字的笔形、字间架、行气、章法、书写创作时心理;当代出现了从现代美术角度就墨色浓淡干湿变化、谋篇谈的。历史上的论述没有背离书法艺术原则,因此那时的理论对书法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而当代从西方美术角度引导书法的发展则不免会产生令人担忧的一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中国的书法虽然具有与美术相同的一些共性,但却有许多本质上的不同。不认识到这一点就看不到书法发展的康庄大道,就会将书法引到一条自毁长城的道路上。那么传统书法的本质是什么呢?

    首先应当看到,书法的点线强调的是浑圆的造型、是力量的载体。惟浑圆方可厚重,惟尚力方可结实具有动感力。书法在魏晋时代达到了高峰,我们在上面例举的卫夫人和王羲之的论述都说明了这点。古人说魏晋时代的书法尚韵,韵味的表达所需的点线只有如此才能使韵味厚重,禁得住咀嚼。古人说唐代书法注重法,法强调的就是运用可以获取厚重、浑圆、力的手法得到这些点线和造型。古人说宋尚意,但依然注重点线的功力以确保在具有自己特点状况下不失古意。他们的功夫都下在了实处,并没有打一些表面文章的主意。元朝赵子昂、鲜于枢等人提倡广泛师法古人名迹,特别强调直接取资晋、唐,在学习古人的传统基础上“托古改制”,书法在元代不长的时间里开启了自己的书法风格。明代书法将宋元帖学书法演为繁盛之势,表现出时代性与个性的统一,产生了一大批集大成者。清朝突破了宋、元、明以来帖学的单一面貌,开创了碑学,尤其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方面的成就,可以与唐代楷书、宋代行书、明代草书媲美,形成了面貌多样的书风。民国时期从碑版中寻找新的艺术资源,并通过各种大胆尝试解放自己的艺术创造力。
    以上我们以极其简约的总结可以得出的是书法的发展状况,那就是基本都是建筑在如何结字如何用笔上,比如对碑版进行开发,实质上并没背离帖学的基本宗旨。我们可以看到它们都是通过对提高笔画功力、加强结构、章法艺术性的开拓、锤炼来求得发展的。因为这是书法的本质,所以历朝历代在发展书法的同时并没偏离牢牢把握对本质的要求。不过民国时期的“大胆解放自己的创造力”却为今后书法的发展埋下了不规范发展的弊端。不言而喻创造力只有符合书法发展的规律才可以推动书法的发展,否则只会起到负能量掣肘的作用。书法艺术属于美术范畴,但它不同于西方美术的地方是,它极其强调功力,在功力和造型二者间,功力永远是第一的。偏激一点说吧,造型不美关系不大,但如果写出的字全然没有功力的话则会失去存在的价值了。
    书法艺术的发展是否就意味着将其美术化呢?那要看美术化究竟与其发展本质背离否。那要看是坚持自然而然,还是人为的在主意识操控下进行造势、制作、节奏等等所谓的艺术变化。在当代书法创作中常出现以上几种现象,它们与本应该恪守的自然而然大相径庭。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书坛上曾出现过一种“新书法”,这些作者就曾将书法创新放在美术化上,他们有的将某一个或几个汉字的词义在这些字形状的基础上演绎成一幅具有美术化的表意图形;有的在其甲骨文或篆文基础上进一步美术化。这些作品中被充分美术化的文字所突出的重点已不再是文字本身的书法意义,而是图形所展示的美术内容。为此我们完全可以说这些作品不算是书法,而是美术作品,只不过它是根据文字意思或形状,运用笔墨工具制造的罢了。这些作品昭示给我们一个认识:并不是运用传统笔墨工具进行的活动就必定是书法活动,它产生的结果可能属于书法作品,可能是美术作品,也可能什么都不是。这种改革书法的创造由于全然背离了书法发展的自然规律,加入了与书法发展全然相背离的因素,所以连昙花一现的过程都没有展开就自己萎缩在孤寂的育盆中。我们分析其夭折原因的意义在于,告诫那些探索者,要珍惜自己的艺术生命,有些美术的手法可以或不妨偶一为之,以增乐趣,但终究不是走向大匠的门径。
    传统书法创造都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来不得半点做作。大凡做作的作品一定会给人一种矫揉造作的感觉。比如一篇字的墨色变化并不是故意作弄出来的,故此不可能倆字之间在墨色上、干湿上大起大落。有的人在本当调墨时故意不调,故意弄出许多干燥,之后再调墨或调水,以人为制造出些浓淡干湿变化,无疑,这样的变化决不会使作品有一气呵成的自然面貌,反之,一定会给人一种矫揉造作浮燥感。这是因为作者的制作心态体现在作品中,失去自然的创作心态就会给作品注入不沉稳因素。因此自然就是美,永远是审美的唯一标准。书法是人与笔墨自然交会的结果,为什么搞书法需要长时间的学习磨练?就是因为这种自然而然需要达到下意识程度,将“故意”融入必定会破坏了下意识的行为。人们谈到下意识创作大都会举王羲之醉后书写兰亭序的故事,醉后书写就是在下意识主导下的创作,而当他醉醒后再书写时却怎么也达不到醉书的水平了。所以大凡存在制作的作品一定是不自然的。注意,这里不是提倡您醉后书写,没有坚实的功力不用说醉后,即时梦游也瞎掰。
    在今天毛笔书写已失去实用意义后,毛笔书写的书法意义就更应当引起学书者的重视。怎样才叫明智的重视呢?笔者以为在书法学习和创作中绝对不能存在侥幸和偷懒心理。虽然说道路的正确与否往往是成功的关键,但它也并不能就必然可圆你成功之梦。大家都知道长征是走向成功的道路,但你必定需要用一定的克服困难的毅力走完,其中有体力、时间的投入,也有智慧的投入。一切书法成功者无一不是功力加智慧的结果。这里再重复一下,在进行书法创作时,美术制作手段可以玩玩,不过必须明了的是,即使玩的再娴熟也入末流。真正的习书法者一定是传统功夫过硬的。


                           北京艺术研究所   刘玉来     2014.4


责任编辑:美如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文章内容均为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书画导网的立场,更不代表中国书画导航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条:刘玉来:书法的实用与艺术论(上)... 下一条:崔如琢:只有活明白了才能画明白...
→相关文章

·老广札记:学画点滴   
·范迪安:千篇一律的美,不叫美!   
·张立辰——传统文人画现代性和学院型演化的范例   
·孙晓云: 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高伟:胸次磊落有大志 落笔画虎独占鳌   
·启功:学书法为什么要临帖   
·尹呈忠:乔十光先生为从事艺术的我们树立了榜样   
·郑铁峰:傍窥尺犊,俯习寸阴   
·姜乃军:心像在胸,放笔直书   
·李海涛:不只寸土必争,更要寸海必争   
→相关评论   ( 共0条评论,仅显示最新6条 )

<-验证码
  您的ip:10.1.30.*
更多 书画新闻

星河灿烂 艺道日新 | 徐...

徐亮,1955年出生,重庆铜梁人。中国美术家协会前理事、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前副主席兼秘书长、现任重庆美术协会顾问、重...[详细]
  • 新疆画家王学琳:丹青绘就艺术人生
  • 墨韵集萃生妙笔 意造灵境展情怀
  • 超乎象外·沈青中国画作品巡展(北京站)成功举办
  • 排行
  • 推荐

推荐排行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业务联盟   ● 地方分站   ● 商业合作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9.jpg书画导航网版权所有Copyright 2012-2014 Takungpao All Rights Reserved 2.gif  

ICP经营许可证号:京ICP备/12044071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407号  12.jpg21974845  总编邮箱:daohang68@126.com 法律顾问:北京市普贤律师事务所    

特别提示:本网文章及图片均属原创或转载公开报道,凡因转载信息及图片造成的损失,本网均不承担责任。如有关文章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在发表后30日内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