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主题和精神天堂的概念形象。今天(1月6日),“杭州模式:山水城市综合绘画展”在良渚文化艺术中心大屋顶美术馆开幕。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大屋顶文化主办,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处承办,中国美术学院当代综合绘画研究所协办。中国美术学院综合绘画系主任陈焰担任总策划,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月20日。

开幕式现场 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副秘书长(主持工作)王敏杰,中国美协综合材料艺委会副主任、浙江省美协综合艺术委员会主任杨劲松,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教授杨参军,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孙周兴,美院绘画艺术学院书记兼副院长方利民,美院人文艺术学院院长杨振宇,美院版画系教授、东方版画视觉文化研究所所长蔡枫,美院油画系教授井士剑、王羽天,中国雕塑学会副秘书长、浙江雕塑家协会主席林岗,浙江省美协综合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叶国丰,中国美院图书馆副馆长兰友利,中国美院教师黄庆、李振鹏、楼森华、张晓锋、李青、贺亮,中国美院研创处老师朱翰石,中国美院当代综合绘画研究所研究员郑烨、张乐,浙江省昆剧团表演艺术家杨昆,大屋顶文化负责人、良渚文化艺术中心馆长张炎等出席了开幕式。 
展览现场

参展艺术家有:杨劲松、吴杉、蔡枫、井士剑、顾黎明、叶国丰、林岗、郎水龙、何立、李振鹏、黄庆、赵洋、陈焰、薛峰、余旭鸿、陈彧君、张晓峰、吴俊勇、徐忠波、孙逊、李青、贺亮、张乐、汪一。在美术馆空间内,24艺术家们呈现了他们同杭州的故事。 
蔡枫《拼多多》综合材料 195×280cm 
郎水龙《尘埃之光A16 No.1》画布+尘埃 218×395cm 艺术家们几乎都与美院、与杭州有着绵长的学缘和地缘关联。他们的作品呈现着对其艺术职责呼应的回应。他们各自以其系统化的艺术认知与语言,通过对媒质的非常规应用,引领观者以特定态度和特殊角度去看杭州,看过往与当下,并意指未来。因缘与意蕴,也在此生发。 
薛峰 游客 装置:68块木板组装 木板切割 木板丙烯 高240cm 长宽可变 依山水而建的钱塘自古繁华,丰厚的文化遗迹遍及西湖,天堂亦不远人间烟火。杭州,可以说是山水城市的典范。这种注重生态平衡与经济共同发展的现代城市模式,也是人文城市发展的一种趋势。策展人陈焰在展览前言中写道,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亦为1928年蔡元培先生择址西子湖畔创立国立艺术院的一份缘由。首任校长林风眠先生随之提出以融合中西,创造时代艺术为立校之本。沿此学脉,中国美术学院综合绘画学科已走过25年有余。

汪一 《映射》 综合材料 25×25×25cm 
林岗《仁者乐山》 不锈钢 150×30×58cm 综合绘画中对媒质进行的种种尝试,不是以简单的质料堆砌,而是以媒质物性的转换而获得一种表达。借用哈姆雷特之口,与其说他们把我们已经知道的东西原封不动的交还给我们,不如说它们是帮助我们进行自我认识的工具或者媒介了。或者这是对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式的命题——只允许我们谈论世界,却不允许我们作为世界来说话的一个艺术回答。 
李青《浪潮四重奏》老木窗、油彩、有机玻璃、亚麻布、拼图、油漆笔 148.5x110.5x8cm 
井士剑《另一种状态》布面手绘 150x125cm 在开幕之前还举办了研讨会,与会者讨论了综合绘画的自身理解,及其作为“山水城市”实践方式前景和可能性。
|